“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为大家指出读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并努力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开展读书活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深知文学艺术蕴藏的巨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博览中外文学经典,涵养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
上世纪80年代,去河北正定工作前夕,他听作家王愿坚讲了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蹲点14年,《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14年的农村生活中得来的。
“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王愿坚对习近平说,中央一个文件发下来,柳青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32年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及这段往事,鞭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这次会上,他还提起“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的已逝故人贾大山。1982年,年轻的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工作,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彼时的习近平是盼望老乡们日子能红火起来的县领导,而贾大山是一位来自群众、热爱人民的当地作家。饱含着对人民同样的深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习近平曾说:“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多年后,他在《忆大山》一文中感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2015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文学情缘”: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著作,表明“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伦敦,他以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为喻,希望两国面向未来、开辟崭新时代……
(小标题)“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琅琅读书声中薪火相传,对学习的热爱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在文明意义上,中华民族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阅读,正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途径。
犹如开凿一眼清泉,习近平总书记立民族文化之根,用书香赓续中华文脉——
2014年9月,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的“小康”为例,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个多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赴北师大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藏书阁里书声琅琅,吸引了总书记的脚步。他走进去,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希望孩子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谆谆嘱托、殷殷期盼。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告诉学生们,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是兰州的特色名片。一条河指黄河,一碗面指兰州牛肉面,一本书就是指《读者》杂志。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10多天后,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他再次提起“阅读”,希望国图“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图书馆建设。
早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专程来到浙江图书馆调研,详细询问馆藏数量和古籍藏量、读者借阅数量、数字文献利用等情况,并仔细翻阅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等馆藏珍品。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春风浩荡,诗书飘香。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放眼神州大地,书香氛围愈发浓厚,精神之花繁茂芬芳。(完)